My opinion on timing and actions (Budo, swordsmanship)

精選

Categorize of Western fencing and Budo which is not for naming the fancy technique or theorists dueling game. Action and Time chart provides a definition of value hit, which is a logical category for training and education purpose. Consider myself and opponents conditions with the charts, and it can conclude the game content in systematically way. For example, when I always losses by ”go no sen” hit. I can consider two part of my attack skill. Is my Seme with manifest intention? Or my Attacking duration too long or even my recovery is taking so late. I should improve my kihon by which kind of training also set up my mind properly. Overall, The chart without honesty and long term reviewed which is nothing but Budo mystery.

無限擊劍

原文發表於 https://vmaker.tw/archives/26378

優雅劍術對決,不為判決爭紅臉

  • 首圖圖說:攝於布拉格,這些是現代運動的前身,近代歐洲劍術的始祖。圖中有純軍事用途的,也有(有錢的)人民防身用途的各種設計。

寫在前面:

擊劍到底是什麼?這次要來談談西方了,且討論地區僅限於歐洲。在過去的文章中,曾提到一部份的歐洲古武術,本文則主要專注在近代歐洲劍術的發展。20 世紀以後的歐洲劍術,已經從決鬥和軍事用途漸漸轉向更容易推廣的運動發展。

現代運動比賽,注重兵器本質

根據世界擊劍總會 (FIE) 的歷史介紹,現在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穿全白衣服的兩個人拿著鐵條面對面刺來刺去、甩來甩去、敲來敲去的行為是源自於十九世紀末,在歐洲發展成型的三樣經典武器:銳劍 (Epee)、鈍劍 (Foil)、軍刀 (Saber)。

這三樣中,其實鈍劍並不是真的要傷人的武器,而是訓練道具,白話來說,就是鈍的劍。銳劍和軍刀則是代表過去實際決鬥和軍事使用的真劍跟刀。在槍械逐漸成熟的時代,這些冷兵器的戰爭價值開始式微,但是仍然有不少軍官與教育者看重它的訓練價值,將過去的訓練與決鬥的規則,加上現代化的教育理論,創造出以兵器為本質的運動比賽。

公正裁判,科技來幫忙

而運動比賽最講求的是什麼呢?我想至少有一個核心價值,就是:在規則之下的公平競爭。如此一來,公正執法的責任就落到主辦者的身上,然而,裁判養成困難,假設有科技的協助,為什麼不導入到審判機制中呢?

在 1931 年時,實驗性導入電器控制設備來判斷是否擊中,直到 1936 年導入到正式奧林匹克比賽中。由此開始,電子審判改變了現代擊劍運動的樣貌,選手不再需要顧慮裁判的主觀判斷了;但這也代表著設備可靠、準確的責任落到了工程師的肩上。 然而,正式比賽可以採用的系統,必須經過重重嚴格檢驗才能上市,這就代表了一件事情:貴。

我們接著來談談最單純的電器化項目:銳劍 (Epee)。 銳劍得分的基本規則很簡單,就是全身上下除了後腦外都能刺,先刺到的得分,但是如果對方在被刺到 0.04 秒內也刺到我了,那基本上兩個燈都會亮,兩個人都有得分的基本條件。

銳劍基本的接線概念如下圖:

如圖所示,劍尖 (Tip) 是一個金屬開關。它負責兩條路徑導通的分辨,當劍尖碰到得分目標加壓後 AB 導線將導通,讓計分的燈收到來自 B 接線上的訊號源。在此,我用簡單的直流電源來表示,導通後則讓左邊的燈泡亮起來表示得分。

那如果劍尖是刺到地上或是對方的護手上呢? 正式比賽的地板和護手都是直接接地的,在同樣到 BA 的路徑中阻抗會大於 BC 路徑,而將多數電流導至 C 端使 A 端無法觸發計分器。需要注意的是,這僅為一支劍簡單的路徑介紹,如果加上對手的訊號則將需要導入互鎖、計時和重置的電路設計,這樣則能完備實際規則的要求。

在此簡單解釋一下:互鎖設計是指,在我得分後,對方無法使他的計分條件成立;而計時電路則需要確切的定義那個 0.04 秒的差距,還有自動重置的時間。

自製電子設備,便宜又有趣

在本文中,考量到我們俱樂部的實際需求跟使用環境,多數功能並沒有花費過多的時間和心力去進行複雜設計。

回到主題上:為什麼要 DIY?就是省錢啊!

使用的材料:

無線遙控模組 X2(常見的鐵捲門或家戶門窗的那種遙控器)、麵包版、車用 12v 燈泡 X3、蜂鳴器、香蕉插頭、可用的導線、可用的接頭。以上材料導線類的可以斟酌取捨,我主要是因為方便拆裝測試。

設計說明:

這次使用的無限開關是「SHYNN-JD1UE TRES系統可變控制」,它的說明書在

接線的操作極為簡單,就是將 Epee 的開關接到遙控器上。這部分需要一點手工,先將遙控器拆開後再把本來按鈕接到香蕉接頭上,而後將香蕉接頭直接連到劍上的 AB 接點。

然後,開關主機這邊有分兩邊的電路。不需要做互鎖,只需要分別將電源接好,並將共點接到電源正極上,然後將左右兩套開關常閉接點,再接上 12v 用的燈泡和蜂鳴器就好囉!

這邊解釋一下,為什麼不需要互鎖呢? 這就是這類無線設備有趣的地方了。

由於同廠牌兩個開關皆使用同樣頻段的訊號,然而在觸發時,先啟動的開關會傳出無線訊號而啟動主機上的開關,而後啟動的則會被先前的訊號干擾、無法觸發。若兩個遙控開關在極接近的時間內觸發,則它們傳送給主機的觸發訊號互相干擾,使主機兩側的接收機皆不會被觸發。如此直接利用這樣遙控開關的特性來製作無線擊劍設備是一個簡單又方便的選項呢!

依照需求,彈性調整

但我為什麼也忽略了接地訊號等等設計呢?其實,在實驗之前我也想了一堆「要不要互鎖呢?要不要做計時電路呢?要不要這個要不要那個……」不過,在實際測試後我注意到本無線開關的設計實在不是一個反應快的無限開關,開關若只是快速點一下並不會觸發接收器,接收器主機上的繼電器也不是個既快又穩定的機械結構。

而沒有進行那些設計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跟俱樂部的性質有關:我們並不需要一套精準到 0.04 秒的超快速靈敏電子審判設備,這套無線設備的產生並不是為了現代化的運動擊劍,而是娛樂性的作品。

在我們古典擊劍俱樂部中,此作品僅是審判時的輔助器材,會先由場邊的公證人來評斷出劍的時機是否合理,再用此設備協助確定雙方是否有足夠有效的接觸。

我們所重視的教育內容相較於現代運動擊劍,仍然有較多成分的武術理論內涵。講求的除了實際上打擊倒對手外,也會在意攻擊方的延展距離,以保持出擊同時與後續仍能持續保有最安全的處置。

如果有從事運動擊劍的朋友們,姑且可以想像古典擊劍的精神是以軍刀的打擊部位,加上鈍劍攻擊權的判斷來進行銳劍的對決。

  • 實際運作就來看看影片吧:

刀匠天地:隱身車庫的「九號公坑工作坊」

原文發表於 https://vmaker.tw/archives/26129

還記得之前曾經介紹過的小車庫「鉄核組核仔的工作室」嗎?現在這個地方已經進化成可以讓刀匠一起聊天做事的「九號公坑工作坊」,這裡,是核仔和 GJ 一起創造的小小天地。

把握假日,打造小小刀匠天地

在他們共同打造出的「九號公坑工作坊」裡,你會看到全新的砂帶機、火力升級的鍛造爐、還有測試中的油壓機、改造中的沖床……

GJ 是去年底加入這裡的朋友,平時擔任機械工程師,但他和核仔一樣擁有「第二身份」──假日刀匠。核仔玩了二年刀後決定玩大一點,便投資了這個空間。GJ 的「刀齡」雖大了核仔幾倍,但兩人的實際歲數其實差不多,GJ 的興趣是研究刀具並開發工具,最近有名的商品是定角磨刀器

這裡的新玩意都是 GJ 動手做出來的,聽他說如何安裝新的砂帶機、接下來要怎麼設計油壓機鉆頭、爐子提升了多少加熱能力、那些防火壁板花了多少時間安裝……他真是個不折不扣的 Maker 呢!

全面升級,專業加分

在這次的改造中,他們以「現代化升級」做為主要目標,相較於我們過去對於打鐵舖的印象,「九號公坑」可說是改頭換面。

他們首先做的,是將新機的馬力升級,使砂帶機工作能力大幅提升。但只升級砂帶機是不夠的。之前曾有文介紹核仔做刀採用的磨除法,但事實上,磨除法和鍛造法要經歷的過程大致重疊。

磨除法的初始材料通常已完成熱處理,又或是採用一些特種鋼(熱處理複雜 Maker 較難在家複製),不過,有時刀匠們也會在退火(降低硬度)、正常化後才開始磨除,並自行進行熱處理等工序。

本次「九號公坑」改造的第二大重點,就是熱處理時會使用到的爐子。核仔他們採用美國 Devil Forge 雙自然進氣噴嘴改造爐子,能在瓦斯壓力為 25PSI 的狀況下有 81.5 BTU/Hr 的表現,這雖不是那家公司最強產品(有款結合空壓機的噴嘴能在 25PSI 瓦斯下有 144.25 BTU/Hr 的怪獸級火力),但考量到均溫和爐體能力,他們選了這個雙管版本進口。

那實際運作起來如何?這次的核仔不用 分鐘就能將一塊厚 8mm 的葉片彈簧加熱到通紅,真是不可思議,不像我上次拜訪,花了 15 分鐘以上發呆看火,拿出爐後仍加熱不足。

這次第三個升級,就是油壓機,上次看核仔光是徒手將有曲度的彈簧片敲平就花了半小時,這次油壓機只用了三下就把鋼板壓平了,真是厲害!

而最後一個升級重點,是淬火液GJ 買了特殊的水淬溶液,使原本失敗率較高的水淬法,能在加入這種溶液後提高成功率。我覺得這個升級對核仔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因為他曾為了複製尼泊爾刀匠做「Kukri 山刀」的水淬法而損失「四把」刀胚!

開放刀匠預約,共享共榮

砂帶機、鍛造爐、油壓機、水淬液,加入工業級設備和化工原料的「九號公坑工作坊」,在核仔和 GJ 幾乎瘋了傻了地追加投資後,他們下了個決定:

「九號公坑」將開放給渴望練習或受限資金空間而沒有這些設備的年輕刀匠們使用!

雖然因為核仔及 GJ 只有假日有空,所以只開放週末下午並採預約制,也因為這些設備有耗材也得定期檢修,所以使用者必須付費,但整體來說這個設備充足的環境能讓很多人受益吧!

「共享才能共榮」核仔如此說著。

他認為過去用獨佔技術、知識和設備把所有人當對手打擊的時代必須退場,因為近代刀匠漸漸以「刀藝」思維來面對自己的工作,競爭中拼的不是成本和速度,更多是創意和美感上的追求。如果可以藉由多一個這樣的小空間讓一些刀匠們不必煩心設備而能更好發揮才能,讓假日刀匠、業餘製刀者有個地方可以實驗、玩耍(?),是否台灣的刀藝發展也能有更多突破性的發展呢?

現在「九號公坑工作坊」準備好開放,接下來的火花就由參與者共同創造。更多細節請見:

劍道四個打擊部位的由來

四個打擊部位的由來
原文是在

月刊『剣道日本』2010年8月号掲載、「常識にクエスチョン」シリーズ所収
作者:長尾  進(明治大学)
https://budo-world.taiiku.tsukuba.ac.jp/en/2017/02/11/打突部位/
https://budo-world.taiiku.tsukuba.ac.jp/2017/02/11/打突部位/

以下note

現在我們熟悉的四個打擊部位
大致上是1927年時武德會所規範出來的,在這之前各個劍術學校其實都不盡相同,甚至在穿盔甲時代時還發展出一堆打盔甲間隙的劍法甲(冑剣術(介者(かいしゃ)剣術))。
而其中需要注意到的重點是,護具發展,和打擊部位不是一起出現的。
文中有提到一些引用文獻,本篇主要引用福島大学・中村民雄教授的研究,指出17世紀末已經普遍發展出護具對打練習形式。

引用到的幾篇文獻如

-仙台藩・狭川(さがわ)派新陰流の史料『一貫青山試合始末』(1750)
紀錄的打擊部位有「右脇つぼにて一本勝也」 (打進右腋窩得勝)
「右之方、衣紋(えもん)脇にて勝也」(打到右上臂得勝)
學生能穿的護具有面、小手,根據南山大学・榎本鐘司教授的研究認為,打擊部位跟護具沒有直接的關聯性。

-水戸藩伝の神道無念流関係の史料『神道無念流剣術心得書』(1833)
在對應一刀流的章節中紀錄的打擊部位有如「右の脇つぼへつきこむ」(刺進右腋窩)。柳剛(りゅうごう)流的段落有如「此方の足を打。他流になきことなり」(打對方的腳,這個別的學校沒有教)。護具的穿著是因不同學校而異的。同樣文獻中整理的紀錄有:
一刀流和直心影有:面、小手、竹具足(胴)。
鏡新明智流有:面、小手。
神道無念流:面、小手、胴是選配。
柳剛流:面、小手、竹具足(胴)、竹の脛当(護脛)。

這樣關聯性在護具跟打擊部位之間產生慢慢有了自證,然而到了天保年間 (1830-1844),校際之間的比試也漸漸有了現在四個打擊部位的共識。到了後期幕府緊收,禁止校際比試的同時,另一方面也轉變成具有公信力且確保安全的比試環境。

然而有趣的是此文中點到,刺喉相關護具的發展在這時並不成熟,直到德川/明治之間才出現將刺部限縮到喉嚨一代(另一原因可能是因為比試意外使護喉產生,近而成為打擊目標)。到了明治/大正年間(1912-1926),刺胴的重新重視。直到1927年大日本武德會的教範中又將刺擊規範限縮到喉部,而面部打擊則以正中為基準左右延伸,這則是直接對應倒在德川幕府時期所說,因為這裡很難打,所以我們規定這裡。

整體概念基本上是練越小練越難,越有效。

『武道教範』(1895)中提到,拿真劍就往對手胸口刺下去就對了,不過提高到喉嚨就變難了。或是提到,跟真劍不同的是不要挑好打的地方打,刺也是依樣,提高難度並加入在訓練中。

文末作者提到有關小手打擊的部分引用到千葉周作的北辰一刀流「剣術六十八手」の「籠手(小手)業十二手」。 11個右手,最後才來個左手。
作者提到打右手的好處是除了距離最近外,還有傷對手自尊之類的各種各樣理論就是了。

kendo-points

武道憲章

昭和六十二年(1987,民76)四月二十三日制定
日本武道協議会

中文版:

前文:
武道,武道源於日本自古以來崇尚武術的精神,經過長久的歷史與社會變遷,由術往道發展的傳統文化。
長久以來,武道根據身心並行的教育準則,發展出修習禮儀、磨練技術、強健體能、鍛鍊心智的修業方法。
武道如此獨特的性質繼承至今,那旺盛的活力與生命力已經成為現代日本人格養成的一大部分。
時至今日的武道傳播全球之時,國際間也給予相同的重視。
然而武道技術不單僅是優勝劣敗的技術結果論,為了避免偏離武道的本質,參與者必須時刻檢視自省並努力追求完美以保存這個文化。
我們提供日本武道協會的成員以下基本方針,並將其立定為武道憲章。

第一條 宗旨
武道以心理與生理的磨練來提升個人素質的教育方法,意旨在培養具有洞察力的人才以貢獻社會。

第二條 練習
練習中隨時保持尊重與禮貌,堅持基本訓練,不單偏向技術,以心理、技術、體能一體提升為目標。

第三條 競賽
競賽中,不論是對打比賽和制定型的表演,都必須表現出修煉的武道精神,盡力而為。謙遜的接受勝利,誠摯地接受落敗,從一而終的自我約束紀律。

第四條 道場
道場是一個磨練身心培養的場所,需遵守紀律和禮儀。到場會是個肅靜、清潔、安全與莊嚴的環境。

第五條 教學
教學中以鼓勵他人實踐自我與身心理磨練為目標。當技術與理論的研究日益熟練,教師不可以將比賽的優勝劣敗視為唯一目標,並以建立典範為己任。

第六條 普及
推廣武道須保持開放,善用武道的特質。從全球觀點推廣,促進研究與教學以實現武道的發展。

 

來源:
<a href="http://www.nipponbudokan.or.jp/shinkoujigyou/kenshou">http://www.nipponbudokan.or.jp/shinkoujigyou/kenshou</a&gt;

武道憲章

武道は、日本古来の尚武の精神に由来し、長い歴史と社会の変遷を経て、術から道に発展した伝統文化である。
かつて武道は、心技一如の教えに則り、礼を修め、技を磨き、身体を鍛え、心胆を錬る修業道・鍛錬法として洗練され発展してきた。
このような武道の特性は今日に継承され、旺盛な活力と清新な気風の源泉として日本人の人格形成に少なからざる役割を果たしている。
いまや武道は、世界各国に普及し、国際的にも強い関心が寄せられている。
我々は、単なる技術の修練や勝敗の結果にのみおぼれず、武道の真髄から逸脱することのないよう自省するとともに、このような日本の伝統文化を維持・発展させるよう努力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ここに、武道の新たな発展を期し、基本的な指針を掲げて武道憲章とする。

(目 的) 第 一 条
武道は、武技による心身の鍛錬を通じて人格を磨き、識見を高め、 有為の人物を育成することを目的とする。

(稽 古) 第 二 条
稽古に当たっては、終始礼法を守り、基本を重視し、技術のみに偏せず、心技体を一体として修練する。

(試 合) 第 三 条
試合や形の演武に臨んでは、平素錬磨の武道精神を発揮し、最善を尽くすとともに、勝っておごらず負けて悔まず、常に節度ある態度を堅持する。

(道 場) 第 四 条
道場は、心身鍛錬の場であり、規律と礼儀作法を守り、静粛・清潔・安全を旨とし、厳粛な環境の維持に努める。

(指 導) 第 五 条
指導に当たっては、常に人格の陶冶に努め、術理の研究・心身の鍛錬に励み、勝敗や技術の巧拙にとらわれることなく、師表にふさわしい態度を堅持する。

(普 及) 第 六 条
普及に当たっては、伝統的な武道の特性を生かし、国際的視野に立って指導の充実と研究の促進を図るとともに武道の発展に努める。

昭和六十二年(1987)四月二十三日制定
日本武道協議会

製作短劍道竹劍

原文發表於vMaker

呀! 胴!! 竹劍的構造、回收與再生——如何拿舊長竹劍做一把短劍道竹劍

 

日本武道中的竹劍,現在常看到的形象,是由幾片竹片和一些線跟皮革綁著。除了出現在大家常見到的劍道外,古武道、現代的短劍道與薙刀,都有類似構造的練習器材。劍道正式比賽中成年一刀剣士使用的竹劍長度在 120 公分內。如果跟我一樣的二刀劍士,則是只能使用 117 公分內的長劍和 62 公分內的短劍。

啊!打斷了!一般來說,一支符合規範的竹劍,在妥善保養和正確的練習下,能使用幾年不成問題。 但是如果騎著車下著大雨,帶著濕透的竹劍,再經過風乾…多年沒用,以致於乾掉的竹劍,或是不正確的打擊施力等,都可能造成竹片破裂。當手上有多支竹劍,同樣截面和竹節長度大都能作為替換備品。另外,皮件部分也僅需訂期檢查,有破再換囉。

那都破光光怎麼辦?!其實竹片破的部位,多半集中在劍尖部分呐。破了就收集來做劍道二刀的短劍,或短劍道的短劍囉!

銃劍連盟的短劍規格

一把竹劍的零件和結構。全長約 53 公分,結構包含劍尖(剣先、先革),中結革,柄,鍔,鍔止。重量限制為男子竹劍為 250 克以上,女子與 18 歲以下劍士使用以 200 克以上為標準。

那短劍道是什麼呢?

一張圖就讓你知道,右邊弱弱的 Jw,左邊是全日本銃劍連盟六段的 Baptiste 老師。

NHK WORLD 節目(節目來賓 Baptiste 老師平常就在台北的 World TV Dojo)

短劍道是屬於日本現代武道運動中,銃劍連盟下的其中一個武道項目。短劍道的發展背景是在一次大戰期間,是日本帝國軍隊對於刺槍術與如何使用刺槍上那把刺刀使用的發想。那時候的刺刀,並沒有特別磨利。過去的日本還有小太刀、十手、各種短兵的逮捕術砍人術,還有不用兵器的柔術。日本在這樣的背景下,漸漸玩出自己的技術。技巧主要主刺,而打擊則看重力道的充足與否。相當近的對戰距離下,還包含左手去抓握,破壞對方重心的制體術。

實際練習的打擊部位有:胴 Do – 喉 Nodo – 面 Men – 手腕 Kote。簡單翻譯就是:刺肚子、刺喉嚨、打臉、打手腕。

在練習上有趣的地方,是當肉靶的人需要先說現在練什麼。主要的原因是受擊的一方,需要做接招的動作,避免練習對象與自己受傷。另外一個練習有趣的地方,有像是西洋劍的節奏和腳步的組合應用(畢竟也是明治維新時法國傳到日本的新式兵器與戰鬥方法)。

介紹完了,接下來就是製作流程啦!

夯不啷噹的也練了十來年的劍了,最近幾年壞掉的劍也都沒特別丟掉。把皮革裝具部分拆了,竹片拆了,排排站。

將同樣竹節位置的分門別類,四隻四隻的用膠帶綁好來。

長劍做短劍當然就是量尺寸準備裁切啦!依照芭老師的教學,我們準備一顆捲尺拉開來,尺頭指向劍尖的方向,將35.5公分處對準竹劍最胖的部分,然後在捲尺頭和52公分處做好記號。捲尺頭就是新的劍尖,52公分處就是握柄底囉!

接下來…就是有耐心的鋸了…我在這是使用一般家用摺疊木鋸。因為竹片有點缺乏水分,下刀太重,切壞了幾片後,開始有耐心的邊轉竹片邊切,細心的把最容易裂掉的竹片表面切開後就輕鬆很多了。當然也能一片一片切,但是尺寸丈量相對就要精準許多,不然一長一短太多就麻煩囉!

再來就是修邊了,我只使用一張 120 號砂紙。

整理一下所有素材,這次總共佩了五支短竹劍。

一一確定重量沒有過輕或過重。

以上,竹片的準備都完成了!接著就是製作裝具皮件部分。我使用的是回收竹劍的握把皮。從握把裝劍鍔底的下緣丈量16公分後就能剪掉。右邊那塊就用不到囉!

那剪掉的握把下面一個大洞也不能直接使用,該怎麼在做一個一樣的收尾呢?首先,得把握把皮翻過來。

會越來越難翻,需要拿根小棒子慢慢推啊推的。

翻到需要收尾的底部,以 5~6mm 的間距做記號。並依照記號打洞。

就是再把棉線穿過這些洞囉!這次我準備的是綁東坡肉或肉粽的棉線。這棉線是由三股絞在一起的,有點粗。

嫌粗,就拆吧!

接下來的穿線呢。因為我也沒粗的針能用,東翻西找後在家裡找到了這個穿線工具與勾針,同樣都能達成任務。不過使用穿線工具時要注意施力,這工具有點脆弱。

花一點時間,所有孔都來回穿好啦~

兩邊線頭拉緊,打個節。

搞定!

啊!還沒結束呢! 還要花一點時間在把握柄皮翻回來。

其實根本不是一點時間而已,幾乎比穿線還久了……

耐心翻好後,檢查一下新做好的收尾。完美!

嘗試組合看看囉!

相當完美!

需要改裝的握柄皮完成後,剩下的就是最後組裝了。

在一把竹劍的劍尖,會有這兩個東西,紅色那塊,跟先革皮的部分,我手上拿的黑黑藍藍髒髒的那個先革已經有點破裂了,因為安全因素這就需要直接換新。

疑?!我的先革太小!卡在中間了!

哎呦~別擔心,皮革製品,直接撐開就好囉!

完美 Fitting!

接著再拔下來綁上劍弦。

我習慣的綁法,就像是分解圖這樣囉,有點難用文字敘述,我的拓撲學也幾乎只有近乎零的知識量。

再來在握把皮耳朵上,大約綁個如下圖的活結,活結的圈圈大概留個 8~7 公分即可。

然後如下圖的套過握柄皮的耳朵後,再回套到活結的圈圈。

將劍弦套到握柄皮耳朵底,往回拉,把柄皮的兩個兔子耳朵束起。

最後幾圈,留一點空間將劍弦頭穿過拉緊,利用劍弦和兔耳朵的摩擦力就穩固的綁好囉!

剩下最後要綁的部分:中結。

啊!因為竹劍裁短後直徑增加,舊的皮太短了。

只好直接剪掉了。不想把剛綁好的劍弦拆掉,只好用這招了,將新的中結皮這樣套住劍弦。然後依照下圖繞啊、繞啊、綁上綁下的。

接下來就是剪刀時間。將中結皮最後多餘部分留一公分剪掉!還有多餘的劍弦也是,剪!

剪掉劍弦後,最後再用打火機收尾。

搭拉~一把短劍道用的短竹劍,就這麼完成囉!

最後一張圖由上而下:劍道二刀流用的小太刀、短劍道用的竹劍和20世紀初英國1907制式刺刀的複製品。該刺刀設計,就是短劍道源頭的目標使用兵器形制。(當然現代練習,也不會使用這麼有軍事色彩的道具了,制式是使用竹劍的對打比賽練習和短木刀的套路演武練習。)

相關資訊

台灣的

國際的

 

MAKER VS. BACKER,從創作到創業——與 INNOVART 執行長兼共同創辦人周威成對談

原文自vMaker

上篇: https://vmaker.tw/archives/22428

下篇: https://vmaker.tw/archives/22592

前言

2016年的夏天,我們相識。網路時代讓陌生人的距離拉近,也同時讓創作者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創作和不同性格的人們。契機是早在 2015 年的夏天,這篇文章的受訪者周威成先生,畢業後極力想將美國加州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以下簡稱 ArtCenter)交通工具設計(Transportation Design)系的師資資源,帶回到台灣,與台灣學子們分享他在美國所受的教育與啟發。2016 年透過臉書社群,我在最後一刻加入「Debut × LUXGEN 智慧交通設計工作營」的策劃團隊,也是周威成再度將 ArtCenter 頂尖師資帶到台灣。那個 5 月,周威成說服 ArtCenter 交通工具設計系系主任 Steward Reed 與專任教授 Jeff Higashi 來台灣帶學生一起發想、形塑大家對未來汽車的想像。我對當時周威成的熱情,印象相當深刻。

全新作品 CarWink

最近聽說周威成有汽車相關的新作品與台灣朋友們分享!? CarWink!? 那是什麼?

官方的資料在這,計畫正在募資中!介紹給大家好台灣產品和團隊,一群台灣人在市場最前線打拼著!

簡單來說,想對後面開遠燈的三寶比中指嗎?!啊!不對!我是說喔,平常開車時,想提醒後方忘記關閉遠燈霧燈的駕駛朋友該怎麼做呢? 哈哈,就是CarWink囉!  ( ^.< ) 啾咪

測試原型

 

小弟我剛好有這緣份認識這麼有趣的團隊,就來個越洋採訪,分享給 vMaker 的讀者們,我們來看看如何從 Make 作品到 Make 公司。

直接進主題

葉人瑋(Jw): 請威成介紹一下作品。

周威成(威成):這次上架 Kickstarter 募資平台的產品「CarWink」,是一款車聯網生活互動小物。CarWink 提供一個資訊傳遞媒體,讓駕駛者更友善的傳遞資訊於車外。利用可愛的 Pixel Art 的點陣圖動畫溝通,同時個性化妝點 CarWink 外在與內在。

Jw:對這次作品有什麼期望呢?

威成:期望嗎? 當然是可以在全美最大的募資平台 Kickstarter 上超級熱銷呀 🙂 身為 InnovArt 執行長兼共同創辦人的我,堅持一定要是 Made in Taiwan,designed in California。 從小新創開始落實品牌價值,讓台灣可以走出國際。從概念發想到畫草圖、渲染圖、3D建模、韌體設計、App 設計、行銷、拍攝影片等…都出自台灣團隊之手,不假外包。回想起來,軟硬整合的創業真的很不簡單,在過程中要打通這個複雜網絡的任督二脈(跟自己團隊不同部門要跨領域整合協調、跟很多不同廠商接觸、隨時擔心資金短缺、與未來市場通路的規劃),每一步出問題都會讓創業出現危機。一直以來,我很感謝來自台灣的鄉親朋友們不斷的支持。

Jw:你如何成立 InnovArt,請與 vMaker 網友分享創業的契機。

威成:說來話長。在清大電機系畢業後,家庭的支持下,決定脫離舒適圈走向自己的熱情,選擇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工業設計頂端的交通工具設計系攻讀,開始追求並執行長久以來對於交通工具與藝術設計的夢想。相比之下,我是幸運的一群人,在 Art Center 近距離接觸產業先進、潮流與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更容易淬煉出受到肯定的作品。當時去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 Caltech),邀請一位好友一起製作跨領域整合畢業專題《TESLA 3D 模擬互動車內系統》。果不其然,跨領域整合的成果,在畢業展當天大放異彩,各大車廠爭相邀約去設計廠參觀、現場試玩錄影、與副總裁直接簡報…等。正在猶豫要去 Tesla 當電動車設計師之際,因緣際會被長輩們說服出來創業。於是兩位台灣囝仔(我與 Caltech 的朋友)正式邁向艱辛的創業之路,這就是 InnovArt 的開始。

Jw:創業之路艱辛,有貴人嗎?

威成: 毫無懸念,貴人就是家人、一起打拼的團隊和投資天使們。

有個溫暖的家庭當後盾比啥都還要重要,無論我人生規畫做了啥大改變。其實,家人總是那個不會背離你,並且始終支持相信你的人。感謝我家人從原本可以在 Tesla 上班的我,後來選擇創業,心情轉變之大但最終妥協並一路相挺、一起前進。一路走來,一起打拼的團隊扮演創業前線最強大的軍團。最初透過校友連結的人脈圈,帶給了我們創業第一波的核心團隊,工程/設計/商業人。團隊中有來有去,這就是新創事業的常態。欣慰的是,其實團隊在公司成立兩年以來,變動並不大,大家一路支持到現在。

市場普遍認為美國創業氛圍比台灣來的好,原因之一在於,投資人願意給有過失敗經驗的創業家更多機會與鼓勵的機會。所言甚是,這件事確實有發生在我自己身上。

Jw:歷經一次不成功,還能再遇到願意挹注資金的天使投資人,真的會讓人更珍惜得來不易的機會!威成提到的不成功經驗,容我小賣個關子。訪談的後半段,威成將會分享更多創作到創業的酸甜苦辣。先將焦點集中在新作品 CarWink 之上。

威成: 啾咪 ( ^.< )  給個讚,做個 Backer。(這裡做 Backer

請繼續閱讀下篇~~

前文(然後加上一個跳接),時間回到2016年,周威成將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的頂尖師資帶到台灣,成功開創「Debut × LUXGEN 智慧交通設計工作營」的那個夏天,我認識了他。除了工作營外,周威成正在準備上市一個新作品。

Jw:請帶我們回顧一下第一個作品 EMORA。

威成:InnovArt 的第一款產品為智能珠寶 Emora,因為珠寶重視外型材質有高附加價值,智能代表科技與創新,要將「珠寶」與「智能」這弱連結的領域整合再一起,勢必之間會有很細膩的人機互動設計。所以團隊圍繞著「精品」和以人為本的「物聯網」主軸開始。Emora 在今年 CES 參展時有被 BASIC 票選為「TOP17 Products in CES2017」; 亦在上架募資平台以前被 Indiegogo 團隊評選為「Indiegogo Team Favorites」。可惜目標族群過於發散,市場尚未成熟的狀況下,兩天就從 Indiegogo 下架檢討。

Jw:為什麼 EMORA 這麼毅然決然下架了?

威成:即使團隊內有完整的工程、設計、商業人才,創業初期資金、資源都極度有限。簡單說,就是募資反應太差、市場還沒成熟,也沒有更多資源能等待了。Emora 一下架,我馬上搭飛機去矽谷,聽取各位創業先進的意見與策略佈局,即刻轉進。一方面思考著 Emora 是否有其他商業合作的機會,同時積極地思考下一款產品的未來可能性。不過有趣的是,股神巴菲特在兩星期後就宣布進軍智能珠寶市場的消息,也證明了團隊的大方向的正確(笑)。

Jw:在團隊投入心力財力後,就這麼收手,是怎樣的心情?

威成:在 Emora 上架以前,我們其實已經準備約略一年半的時間。上架兩天發覺苗頭不對,即從募資平台下架,可說是以快刀斬亂麻的決心,也許是展現團隊的勇氣與謀略。其實下架對於整體士氣有極大的影響,至今 Emora 的叫好不叫座,仍是從創業開始令我最難忘懷的挫折。但是當下,要如何安撫並且再次激勵著團隊的信心,是我的當務之急。所幸,大部分的團隊都願意留下繼續為了「台灣囝仔在美國創業就是要爭一口氣」的夢想繼續堅持著。

Jw:經過這樣的經歷,想必您成為溝通好手吧?台灣的基礎教育需要創客文化,來不斷營造跨領域溝通的環境。你認同嗎?能分享您的經驗嗎?

威成:跨領域溝通?「跨領域溝通」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大類主題來探討:(1) 跨領域與、(2) 溝通技巧

我就是個徹底的跨領域整合者,所作事物也喜歡做反差萌的嘗試。舉例來說,在清華念書時期,我曾拿遍學校內設計類的獎項:梅竹賽紀念品設計比賽總冠軍(×2)、清華吉祥物(熊貓)設計比賽首獎。在 ArtCenter 念書時期,我所有的專題與作品,均圍繞著將最新互動科技與電動車的整合。

「溝通技巧」這件事情,應該是從小養成的習慣。當在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的時候,身為 Y 世代的我們,有太多誘惑,譬如說:日本動漫、玩具、電玩無時無刻不引誘著我們的心靈,僅有極少零用錢下可以滿足需求。最直接訓練的技巧,就是如何可以讓父母親心甘情願地掏錢買給你。談判結果,取決於你的夢想有多大,它會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而讓係數呈正相關。比方說:如果我要求的是 N64 的頂級配備加上 10 片卡帶,最後可能妥協並且實現的結果會是標準配備與 3 片卡帶。所以同時,小時候也因為與父母過招,啟發了我要凡事要做大夢做大事的情懷 ,因為凡事結果都會打折,討價還價。(笑。現在不景氣,小朋友還是要懂得要體諒父母。)

Jw:身為一個跨域整合專業者,你覺得這樣的工作帶給你什麼?

威成:我始終認為,跨領域整合可以創造出最大的價值,但也正因為它的門檻比一般單一專業來的高,變數也更為廣泛、複雜。一旦整合良善,就會帶來極大的附加價值。除了專業方面的跨領域整合,扮演中間韌體角色的溝通技巧與視野,則是發生的關鍵。簡單來說,跨領域溝通的技巧,就是你得有同理心的多向換位思考的能力,站在不同角色都能夠理解與你共事的夥伴處境與能力值評估,利用優質的溝通技巧,串接不同角色,進而產生最有效率的解決辦法。更進一步的,天使投資人對跨領域團隊也有相同的期望,並且注資和相信我們,支持著讓 InnovArt 能順利推出 CarWink

Jw:提到天使投資人,能更近一步分享投資人的想法嗎?

威成:一般投資人會從幾個層面來執行投資評估:特徵、產品、團隊到市場規模。投資人很明確地跟我分享他們會注資的原因,最主要是在領導人與團隊組成,因為他們的信任,我們能有如此得來不易的「第二次機會」。與投資人討論後,考量我在電機與交通工具的背景,當下我們思考著「車聯網」相關領域,才是我們團隊該的核心優勢。於是 CarWink 的想法就誕生了,團隊努力的趕上今年了感恩節檔期,上架 Kickstarter。兩年之內可以上兩次募資平台真的是件很令人興奮的事情。 最後還是要一起說!啾咪 ( ^.< )  給個讚,做個 Backer

這裡做Backer 

延伸閱讀:MAKER VS. BACKER,從創作到創業——與 INNOVART 執行長兼共同創辦人周威成對談(上篇)

小宅裡的刀匠,教你怎麼用磨除法做刀

原文來自vMaker

小宅裡的刀匠,教你怎麼用磨除法做刀

不是除魔法的磨除法喔。這樣的磨法跟魔法一點關係都沒有,應該沒有吧?

在鶯歌與八德的交界處,雨天與晴天的交互轉換間,順著蜿蜒的小巷慢慢的爬上。

轉彎間被一道刺眼的陽光驚嚇著的同時,發現我就這麼轉到那個傳說中,旅人在特定時間漫遊中,走到山與河之間的小道。傳說中的「鉄核工坊」,有參加最近一次新北 Maker Faire 的朋友應該都有看到這個攤位吧?

——鉄核工坊的「核」:張昱傑

製作概要

鉄核工坊的「核」說到今天要示範的部分:磨除法

在磨除法之前,要先說到退火這個手續。這個手續是在勇者打怪撿到鐵類的材料,送到鐵匠手上後,並評估完這個材料能製作成什麼物品的第一道手續。以勇者送來一塊彈簧葉片板為例,設計完後的製作流程將會是:退火、切割、粗磨成型、正常化、淬火、回火、細磨、柄材處理、開刃。而磨除法和鍛造最關鍵的不同就是在退火和正常化之間的加工階段。使用切割與研磨工具將刀片磨除至成型。以下是每個步驟的簡易概要:

退火

將勇者送來的材料燒到橘紅色,然後在自然冷卻,讓材料軟化方便加工。

切割

軟化的材料利用各種適合的切割工具,移除不需要的材料。

粗磨成型

利用研磨機具,將切割好的刀胚研磨至符合設計圖。

正常化

將材料燒到橘紅色,然後在自然冷卻,反覆之,解除材料中應力的束縛。

淬火

鋼加熱到臨界溫度時會出現有趣的結構變化,有些人用看的,鋼加熱到會在暗處出現橘紅光時就淬火(所以一堆人都要暗室加工),或是像核是用磁鐵,到焠火溫度,鋼會消磁,那個時候就下油。淬火還有分水、油、空氣、特種液體,看鋼材或溫控能力去選方式,二大可以加強的點在

  1. 溫控爐,查鋼材表去在完美溫度淬火
  2. 特種淬火液,提高成功率或加強硬度

淬火還有以類型分的:全、局部、敷土

全刀就是整把插下去,局部就是只泡要硬的,敷土就是搞刃紋(日本刀那套技術)。

回火

用烤箱大概加熱材料到 180~250 度之間,一到兩小時之間,可重覆幾次,硬度變化不會像退火那麼大,HRC 可能 55 變 50 之類的,刀面會出現金色的色澤,也可能變藍紫色,那也 OK,但在有些人看是過頭了。另一種方法是用火槍加熱材料,局部回火,在刀根、刀背烤出金色就完成

細磨

繼續將刀身研磨到刀將可接受的程度。

裝具

握把、刀鞘製作等。

開刃

就是在把刀子磨到削鐵如泥囉!

 

製作過程

退火後的材料評估

鉄核工坊的核(以下簡稱核):要快要簡單,就來做一隻美國鍛刀最常做的比賽刀型給 vMaker 的讀者看吧!柴刀形式大約 40 公分長度。(簡單的畫著草圖中)

切割

核拿著手持砂輪機換上切割片就開始依照草圖施工了。不要的地方,全部切掉!不過在切割時也發生了讓人背脊發涼的意外時刻,鋸片破了!沒有再使用手持砂輪機的朋友可能不知道,網路上能找到成山的砂輪飛脫意外。還好核堅持施工安全,使用防暴砂輪片,將可能的風險降至最低。

同樣的一些較深的直線切割也能使用圓鋸機來完成任務,雖不像帶鋸機、線鋸機有各種轉角的空間,但是在使用成本上相對低許多。

 

粗磨成型

核:平面和滾輪的差別,平面就是創造平面嘛,滾輪創造弧線(指凹啊柄的修整),但那顆特大輪,是用來做 hollow grinding 的內凹刃面(據說切割比較不會沾黏)。簡單說就是使用不同番號 #40、#150、#240、#400 由粗到細,#40 是主要用來成型(外框),簡單說 #40 就可以完成粗胚,形狀完成,有大概的刃面(不過有些老鐵店就這樣粗賣了,工具類)。

#150、#240 是用來拋細表面,不要那麼多刮痕。#400 其實已經有拋光效果,有些人會用 #400 手工做拉絲(常常在幾年前 3C 產品看到的那種效果),到 #400 後我就只有 #1000 的白土加布輪,這個就是真的「拋光」了,我目前表面都做到這,然後最重要的刃口,回來用 #240 刷刃口那細細的一條(創造看不見的微鋸齒增加切割力),不過也有歐美刀匠加上一個皮革板上青土(#3000 的黏土物體型,白土的兄弟),以超小的角度去掉這條「刃口線」,也有研磨魔人追求鏡面,那就是一直從 #1000 白土或特殊砂紙、#3000 青土或砂紙……#8000 甚至動用研磨膏這樣。

刀片半成品

核:此次設計是單面開刃的做法。這樣的設計能很容易研磨出精準鋒利的刃口,同時也因為只有單面開刃,在研磨的難易度上也相當容易。使用上,這樣的刃在右手切直立的材料時,能讓上半部沒有固定的材料往上方推,提升送刀的容易性。

 

下一步準備熱處理和刀裝就請到鉄核工坊的臉書追蹤囉!

銃劍練習法速記+型速記

 

第一練習 第1稽古

Dai-ichi keiko

(連續全套)

 

第二練習 応用技

Ōyō ,應用練習,技法(waza)的練習

一體兩面,一個技法應用於先/後。主動/被動

Shi-kake/Oji

範例:

 

第三練習 地稽古
gi-keiko,對等練習

=====================================================================

 

型 Kata

Step:u-chi kata / shi kata (initial)
Move:(note)

U-  uchi kata 教官,領導的一方,先前進與先解劍者。

S-  shi kata 修技者,學習實際操作得勝技法的一方。

 

 

主動且直接反應對方動作的攻擊技 1、2、3、4

1為 先(先之先)的操作。

雙方三步進入一刀一族距離,教官作勢攻擊,同時,修技者觀察教官出手時機並取得先機。

234為先先之先的操作。修技者一方只動2.5步,步數不均是可想像為一方利用步法來控制距離,交鋒時刻意快或慢的方式混淆對方。在一刀一足距離外,教官無法攻擊。修技者再往前攻一小步,教官反應之時,修技者在教官對應攻之時攻擊,所以稱之為先 先之先。

5678為後之先的操作。

5的對應為1。這次教官成功擊出,但同時修技者右敲並在原地反擊。

678教官操作對距離的控制權。前進2.5步,使修技者在三大步後於遠距離,無法直接出擊下,教官往前攻一小步,同時修技者作出對應的推開後,教官再做出同修技者於234的攻擊。而修技者的心態設定可為已知教官會出之前操作過的攻擊,如此動態設定之下修技者再做出對應的敲擊和格擋技法回擊。 唯8中對應喉的格上須保守的後退一步,其餘67和5皆在原地回擊。

 

1.直

Steps: 3/3 (中:中)
Move:(一刀一足間合,雙方皆想快速出擊,S取得先(先之先))

U-間合恰當,作勢出擊,劍尖放直放低。

S-間合恰當,取得先機,直接攻擊。

 

2.脫

Steps: 2.5/3 (中:中)
Move:

U-教官控制距離,以2.5步停止。S再加半步逼入時水平推開,劍尖指向對方左肩外側。

S-修技者以3步前行,在無法直接攻擊的遠距離下,再前行半步同時木槍受壓迫後往裏側打擊。

 

3.下

Steps: 2.5/3 (下右:中)
Move:

U-教官下段,指向S右膝,U控制距離,以2.5步停止。S再加半步逼入時向上推開,後劍尖迅速指向對方左肩外側。

S-修技者以3步前行,在無法直接攻擊的遠距離下,再前行半步同時木槍受壓迫後往下手側打擊。

 

4.喉

Steps: 2.5/3 (中:下左)
Move:教官稍微抬高劍尖時,修技者看似空隙,擺出下段並指向左膝。後教官回到中段封鎖路。

U-教官控制距離,以2.5步停止。S再加半步逼入時向下推開。

S-修技者以3步前行,在無法直接攻擊的遠距離下,再前行半步同時木槍直線攻入腰際,受到U壓迫後閃避轉上打擊喉部。

 

以下被動型攻擊技,後之先技法(勿落入被動等待迷思,仍須建立主動引誘對手的心態)

5.右敲

Steps: 3/3 (中:中)
Move:(一刀一足間合,雙方皆想快速出擊,U取得先(先之先))

U-間合恰當,直接出擊,出擊距離固定,被S敲開後迅速放鬆。

S-間合恰當,敲對方右側木槍後,原地打擊。

 

6.左敲

Steps: 3/2.5 (中:中)
Move:(修技者跟上後學習教官控制距離以2.5步後停止引誘教官前攻)

U-3步後加半步逼入,被推水平壓迫後,脫出打向裏側。受到敲開後隨即放鬆上身。

S-修技者以2.5步前行,在無法直接攻擊的遠距離下,引誘教官直線逼入,並壓迫教官中線。以左敲應對教官的攻擊,原地打擊教官裏側。

 

7.下敲

Steps: 3/2.5 (中:下右)
Move:(修技者跟上後學習教官控制距離以2.5步後停止引誘教官前攻)

U-3步後加半步逼入,被推向上壓迫後,脫出打向下手側。受到敲開後隨即放鬆上身。

S-修技者下段指向U右膝,以2.5步停止。U直線攻入時,向上推起,以下敲對應U的攻擊,原地打擊U上胸

 

 

8.推上後捲落

Steps: 3/2.5 (下左:中)
Move:(修技者跟上後學習教官控制距離以2.5步後停止引誘教官前攻)

U-下段指向左膝,三步後直線逼入左腰,受壓迫轉上攻擊喉部後停止。

S-以2.5步停止。U攻入時,向下推開,後退同時上推對應U的攻擊,捲落後,打擊U胸口。

 

讀書會:Bushido and the Art of Living

書名: Bushido and the Art of Living – An Inquiry  into Samurai Values

作者: Alexander Bennett

img_5432-2

先從作者簡介開始,也許台灣的劍道朋友不太熟悉這位來自紐西蘭的Alexander Bennett老師,其實我也不太認識,但是在接觸薙刀以後時常有機會讀到Alex老師的名字。這本書是World TV Dojo的Baptiste Tavernier老師那借來的。 我從開始學習劍道以來,一直覺得和上一代的老師有一定的隔閡。本土背景的老師因為日本教育,也許與上一代直接的感情因素,讓他們對於劍道的想像與憧憬是直接的自身文化認同。而接受黨國末期教育和本土教育交界的我,最初感受到的劍道憧憬,回想起來應該也是動漫文化的影響。對於我而言,如何理解這個外國文化一直是我思考底層最大的疑問點,而Alex老師在本書中提到的武士道起源、精神、和他自身接觸的經歷和推廣的過程。以一個外國人的觀點來看待武道是怎麼一回事。是當作自己是日本人?還是當作自己是外國人?要原封不動的把日本文化搬到自己的國家?還是稍作調整?書中開始瞭解作者從高中時期到日本交流而接觸劍道,取得段位後再家鄉推廣。大學畢業後,再到國際武道大學進修,因緣際會進入協會的國際法人工作,穩定下來在取得博士學位,至今接觸的武道從劍道開始觸及居合、薙刀、銃劍、古流武道等。這本書是源自作者於2013年的以日文出版的「日本人の知らない武士道」(漢語:日本人不知道的武士道)。

全書從武士道一詞的出現,與演化開始。在引介章中,詳細的考究侍道與武士道的使用。接下來在第一章談到殘心的意義與考證,讓讀者理解殘心會成為所有武道的共通話語。而第二章則進入到治術的部分,以「甲陽軍鑑」一書為核心談論武田信玄的兵法與現代的連結。在戰國光輝後第三章則進入到江戶時代的轉變,以最經典但常被誤會的「葉隱」、「武道初心集」帶出江戶時代的武士該有的行為與思想,接著第四章則以「兵法家傳書」來對比出武士道中的生之道、生存之道。第五章則是作者總歸自身的學經歷程,與作者看21世紀武道推廣所面臨的種種,從日本內的文化與政治壓力到國際社會。武士道的出現是在戰爭時期,教戰士們如何活的方法和知識。而這直對人心的教育內容,讓作者在本書中分享他從1987年起開始接觸武道的學識與經驗。以武術技術層面來看待這本書,其實我覺得最大的幫助應該是在殘心一章,能讓讀者瞭解到殘心到底是什麼,是怎麼立論的。作者用了lingering mind一詞來翻譯,更加上了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vigilance給個更直接的定義。而精神層面,除了我們這些外國參與者能了解平常常用的武道精神相關詞彙外,更多的內容是作者向讀者分享他所認為的武士道,不僅僅只是所謂日本精神的一環,更有可以經的起時間考驗的智慧在其中。而武道參與者也能從歷史層面學習與理解,那些我們在武道學習中得到的各種知識是如何演進的。

以上是我讀完Alexander Bennett 先生的 Bushido and the Art of Living一書的感覺。未來時間允許的話,還希望能一章節一章節的分享我從本書學到的事。